因身体受报,也借身体修行 (下)

佛学文章

因身体受报,也借身体修行 (下)

前文已经讨论过我们往往不是身体的主人,更遑论是心的主人。不过,佛学又叫「内学」,修行不向外求,反而锻炼内心,而知道心的情况,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步,身体则可作为我们的指南针。

有人说过:「如果学佛多年,和分别多年的旧朋友重遇,他们没有发觉你有任何(好)的改变,那你可能要检讨自己是否学错了方向。」

在哪些地方可看到改变呢?根据笔者观察多年的经验,主要是那宽容和安稳的气质,细节则显露在温柔的眼神和微微上扬的嘴角。放松亦是关键之处,由面颊、手脚至全身,肌肉少了以前那般绷紧或僵硬,多了一份从容。另外,如果有学禅修,动作往往没有那么粗枝大叶,会变得较为轻柔和细腻。

俗语云:「相由心生」。如果尝试以科学角度去解释,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,每一件事做过,总会留下一些痕迹。如果那件事重复地做,相信痕迹会加深,甚至改变了我们的外貌和性格。

在日常生活,有何实际易行的方法可助我们用身体去和心沟通,进而达到心安少烦恼呢?

常启法师曾教导我们平日与人相处时,不要只是对他人察言辨色,还要留下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注意力去体察自己身体的觉受,从中可以知道自己内心的情绪及真正的感受,然后才加以适当的处理。

大家是否知道自己愤怒时,身体那一部份会有明显的改变?有些人会面红耳赤、颈部红胀,有些人会肚子作痛,另外有些人的手脚还会微微颤抖。其实这都对身体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,甚至会致命的。因此,每次我劝朋友息怒时,先不谈事情的是非对错,而是提醒他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。

若以身体修行,当然不得不提及呼吸。它既是随时随身,又可作为情绪的指标,更是可帮助调整情绪的工具。无论我们发怒或恐慌的时候,呼吸的快慢反映波动的程度,那时,如可停一停,深深吸一口气,然后慢慢地用口呼出,有助纾缓心跳,进而平心静气。人一静下来,头脑也冷静一些,较易避免作恶,少点伤害到别人,也多点机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。

虽然我们未能如佛一般常在定中,但如能以《佛遗教经》上说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作为座右铭,时常自我警惕,就已在修行中,也就时刻与佛同行,不亦乐乎!

(全文完)

完成复制推荐链接